English

实现突破才有生机

1999-08-2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徐 昙 我有话说

艺术的触角正延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8月16日—21日举行的“第七届北京国际艺术图书博览会”上,你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艺术图书的概念早已不再局囿于绘画、摄影、雕塑等纯艺术范围,而更多地拓展到了服装服饰、美容美发、装帧设计、广告建筑等各个实用领域。来自英、法、美、日、意、瑞士、荷兰、俄罗斯、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400多家出版社及内地一些出版社的各类艺术图书占据了北京展览馆的200多个展台,品种上万种。据博览会的主办者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进口中心副经理秦英芳介绍,本届博览会无论从展品的品种数量,还是从参展商数量和知名度上,都是历届博览会中规模最大的。

在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图书背后,有一点已十分明确,那就是海外书商进入中国图书市场的愿望愈加强烈。而对于中国出版界来说,本届博览会上他们谈论最多的就是,艺术图书如何在疲软的中国书业中拓展生存空间,以及中国艺术图书如何走向世界。

不可否认,中国艺术图书市场有巨大的潜力尚待挖掘。有业内人士分析,国家教育方针的调整,实施素质教育的紧迫性,使得人们在艺术图书上的投资正在逐步加大;商业的发展,商品包装、装璜、广告、企业形象等作用的凸现,使实用艺术类图书蓬勃发展;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愈发强烈,也为居室装修、美容美发、服装服饰等方面的参考书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所以有人说,中国艺术图书正面临发展的春天。

但关注一下艺术图书市场,仍有诸多障碍需要突破;中外书商拓展中国艺术图书市场,尚有许多误区需要逾越。

在此次博览会上,记者看到国内原创的艺术图书更多的是《百出京剧画谱》、《篆刻》、《明清印谱》、《齐白石画集》……国外的是《立体的世界》、《意念的创造》、《按设计制作》、《纽约广告节获奖作品集》以及大量精致的儿童书……展览中国内艺术图书品种明显逊于国外艺术图书,实际上意味着选题范围的狭窄。而随着艺术对人们生活影响的加大,艺术图书有更宽泛的领域可供挖掘。辽宁画报出版社的邢和明说,中国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国艺术图书更多地在挖掘传统的东西,而对现代艺术探索不足,以至出版社选题雷同撞车的现象时有发生。

但这并不是说,传统的东西就不能推陈出新,重要的是如何开启思维,在探索新领域的同时,利用传统填补国内出版市场的空白。全国几乎每一家美术出版社都出过有关篆刻的书,但没人想过最方便读者的是把字反过来。这也许就是天津美术出版社引进日本版权的《反字篆刻字典》畅销的原因。时下某些出版社既无心挖掘传统的东西,又无力探索新领域,定位模糊。荷兰时代图书公司在博览会上推销自己时明确表示,“我们的图书是广告公司和出版社美编部主任的工具,是摄影师、插图作者和设计师进行形象设计和图形设计的参考书。”在激烈竞争的书业中找准定位,无疑是出版社立足市场的前提。

同时,艺术图书作为视觉媒体,对图解的要求使得印刷水平成为保证质量的前提。令日本东方书店社长福岛正和最感头疼的就是从中国买来的书,有的印刷、装帧质量不好,结果读者向书店退货、换货,搞得大家都很麻烦。香港某印刷公司的工作人员坦率地说,中国内地有些印刷品的质量水平还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据国图公司原进口中心经理郑重介绍,中国并不缺少先进的印刷设备,只是在性能的把握上有所欠缺,此外某些印刷厂的体制问题也是抑制印刷质量提高的一个因素。事实上,博览会举办了7届,历时12年,反映出来的根本问题还是我们的质量意识未上升到应有的高度。

而中国的现实国情,既是中国艺术图书扩大市场的难题,也是海外书商拓展中国市场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因素。郑重说,近年来中国进口的绝大部分艺术图书都以低价位的为主,为的是适应中国人的消费水准。曾有外国人问,“中国的人口那么多,为什么艺术图书印得那么少?”天津美术出版社社长刘建平认为,“西方国家某些书商对中国国情估计不足,对老百姓购买力的期望值过高,没有考虑到中国知识分子和老百姓的实际购买力。”艺术图书印制装帧的成本较高,相应的价格也高,这似乎正是艺术图书销售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全民文化素养尚未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艺术图书的消费群还相对有限,中小城市和农村市场有待开拓,艺术图书进入寻常百姓家更尚需时日。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重要的是,中外出版者积极探索一种交流的渠道,以此加快信息传递,形成顺畅的信息交流通道,了解彼此的国情和市场,从而在推广方式和推广意识上更适应各自市场的需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